中 秋
高三7班 韩龙伟
我们的国家愿与微风相随,我们的国家也能与狂风相对,别说我们疯狂骄傲,因为在成绩面前,我们也只能自豪,自豪我们的传统,自豪我们的文化,是那样的深而远……
古代帝王逢春祭日,逢秋祭月,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,中秋,我们的“祖先”,我们的“长辈”,我们的“朋友”,早在那《周礼》中,就已被孕了,祖国母亲数年怀胎,又是一年八月十五。终于,在北京太宗年间,那可爱又可敬的婴儿真正意义上的出生了。母亲为小家伙取名为“中秋节”,取意三秋之正中,届时,万民同庆,中秋之夜,明月当空,清辉洒满大地,月儿圆即团圆的象征,于是“小中秋”降临人间,便肩负起了巨大使命,为祖国人民的团聚,而注定操劳,孩童时期,立下志向,宋代的他终于盛行,小有名气仍不满足,为祖国人民团聚的梦想依然鞭策着他,不断努力着,时光飞逝,明清时的他与元旦齐名,终于荣获“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之一”的这一终身成就大奖……
古人为中秋,赋予那春节的月亮美丽的传说,月饼当之无愧的成为这中秋的代表作。蟾蜍,玉兔,吴刚,嫦娥;中秋文化真是令太多的文化人用心琢磨,使那么多的墨客用书法的线条与其智慧将之雕刻,就连秋闹也在科举考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中秋可谓之长者,因为在古时的他就在为祖国人民团聚奔波,中秋可谓风华正茂,挥斥方遒,他的地位永不褪色,因为他永远抚平那因离散而设在人们心中的坎坷。
跟随时光机器,现代中秋节已占据了百姓心中为团聚而空白的那个永不老的名额,团圆的月饼,咬上一口,格外的甜,这是发自内心的甜,因为是中秋节让亲人出现眼前,月儿是如此之圆,如此之满,这就是中华儿女那共同心愿,圆满团圆。
中秋的昼,万里碧空,秋色独领风骚。引无数花魁显逊色,这天的夜,中秋圆月相伴,星空不寂寞。
当你问:“中秋节”,你为祖国人民而奔波时,你累吗?
“中秋节”微笑地说:开心还来不及呢,因为我爱我的祖国,因为我的心中从古至今始终贯彻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——“爱”
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据有最无私的爱,怎么会寂寞?所以人人都快乐!
中秋一轮明月,扫清天下浊!
春 节
高二9班 李雪莲
说起春节,忽然想到了饺子,一家人围着桌子包饺子,尤其是奶奶包的饺子,好吃极了
小时候,每年春节都回老家过,我老家是南方的,奶奶家是典型的南方高墙瓦房,周围是丘陵,梯田,竹林,在这个充满乡村气息的地方,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。这是晚上,在微微发黄的 白纸灯下 ,一大家人围着一口大铁锅,一起看着电视,等待着饺子熟透,那种感觉,好像在等待新生因婴儿降临似的。铁锅热气腾腾,谁滚着,探出白花花的肚子飘在锅里。锅很烫,奶奶小心翼翼的站在锅前,觑着眼睛,从香喷喷的热气里伸进筷子,夹起饺子,一一放在我们的辣椒酱碗里。我们那有个习惯,谁包的饺子最多,开锅后就得谁捞,那样下一年才能吉利。这只是个习俗而已,奶奶年岁以高,还能过几个年,她希望为我们捞饺子,我们一般都满足她。有时候我们也自己动手,奶奶怕烫着,我们还是坐享其成的多,更多的是在玩。南方没有暖气,奶奶说,晚上冷,多吃点儿,暖和些。我们都很喜欢吃饺子,沉寂在那美滋滋的饺子里 。乡村很寂静,周围一片漆黑,偶尔远处的村落间错落的烟火在竹林的遮掩下缓缓落下。乡下人不多,但过年的气氛比城里更浓。
又是春节,但奶奶已经不再了,我们一家三口也没有回去,怕回去看着奶奶的坟难过,奶奶是在上一年的春节前一个星期去世的,一大家人沉寂在悲伤的气息里,姑姑哭的最伤心。给奶奶办完丧事,在大年三十,我们一家三口便匆匆的赶来了石家庄,这是我在老家过的最后一个年,因为火车票很紧张,我舍不得走,晚上车熄灯后,一个人坐在窗前,沿途经过许多地方,家家户户亮着灯,都在欢度这个喜庆的节日,我按奈不住心里的悲伤,眼泪夺眶而出。
这个春节,妈妈也像奶奶那样给我煮了饺子吃,这个饺子是从超市买来的,吃着没什么味,总感觉少了什么。想起奶奶,鼻子酸酸的。在这个灯火通明的城市,没有了一大家子包饺子的幸福美满,没有了奶奶一个人捞饺子,我们都坐着等着的情景,给家里通个电话聊个闲天,就算是拜了年,难道现代春节是人们像过的吗?没有了亲切感。我想到这些,心里总是凉凉的。
假日文明
高三9班 高亚楠
一年中356天,人们都在快速节奏的生活中忙碌着。我们同时也在期待文明假日中的,快乐,神圣与狂热.
灯火通明的夜晚,也许只有春节才会有的吧!是在外游人学子最期盼的,与大家团聚与新人祝贺,每收到一份祝福,.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,对那些在外拼命劳累的人也是一份美好吧!在小孩眼里,春节是最美好的,有新衣有更多的零用钱,有数不清的假日,而父母是最累的吧!可他们的脸上却一点也呈现不出来,他们是那么开心,可开心是好,但没年因炸伤的事总让人揪心,从那年开始规定房烟火的时间,规范烟火质量,我突然觉得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文明也在提高.
春节是快乐的,那中秋应该是神圣的吧!
在我们年轻人的记忆里,总觉得很平淡没有节假日,每年都在学校过,甚至抬头欣赏月亮也似乎忘却了,直到成为法定日,才觉得中秋意味越来越浓,陪着家人一起做在树阴下,喝茶,吃月饼,听古老的故事,欣赏着那个似乎忘却了的圆月,这一切是那么美好,那样神圣,但中秋的月饼似乎对这个神圣的中秋画上了一笔天价月饼得到“美名”从开始整治以来天价月饼逐渐减少,神圣的中秋也回归了神圣。
中秋的过去带来了秋意,也带来了那个让人狂热,让人喜欢让人忧的黄金周。
从99年开始黄金周正式走上中国社会舞台,到现在应该有十个年头了,最初的黄金周给人很多的幻想和憧憬,去爬山,游水,去欣赏中国古老建筑,欣赏深远的古文明,原来一到黄金周到处都是人,赶上的看到满街头,赶不上的看到的到处是垃圾,要去爬山游水,去早的扒开人群能欣赏一下美景,去晚的看到的全是残枝落柳,吃个饭,停个车,一下午的时间浪费的也差不多咯,拍个照片难度都很大,一般人照完相还要仔细睁大眼才能找到自己,有时边上公然站着一个陌生人,不明情理的还以为是合影照。虽然黄金周累个半死,但人们总能自我安慰,毕竟大家都亲身感受了那个热闹的氛围,现在大家文明都在提高,垃圾随手带走就连小孩也知道乱踩乱折花草树木也是可耻的,虽然可以感受热闹氛围,但因为每年接待客人朝量造成景点要恢复很长时间才能正常接客,人门也不断开始有意识避开这个让人喜欢让人忧的十一黄金周。
每一个节日都是那样神圣,人们逐渐在提高自己的文明,他们紧跟时代的脚步走向一个绿色的节日。
古今中秋
高三9班 陈橙茜
中秋节,这是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,最诗意的一个节日,有说,每逢佳节倍思亲,中秋节的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,尤其一轮明月高挂之时。
人们在这天不仅欲寄思念,又盼团圆,千年来,对于中秋之夜文人骚客千咏百叹,吟唱不绝,成为千古永恒的话题,中秋月满,四海同心,思念相思的季节,总有说不完的亲情,道不完的愁绪。
古人咏诗句歌颂中秋,明月“相思如满月,日日减清辉”来表达思念,更有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的相思之情,古人不仅吟唱诗句,更有丰富的活动来表达中秋月圆思念之情。吃月饼,饮桂花酒,灯燃一系列的中秋活动,古人借用这样的活动来表达团圆,相思之情,使中秋更添上一份色彩,一份纯真的感情。
而今,时过境迁,中秋的思念团圆的味道不在那么深刻。今天与古人的理解追求早已截然不同。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手机,电脑鞥通讯工具进入了人的生活 ,即使身在异地,一通电话一封邮件便表达了思念,而团圆即使全家在一起也只有看电视,聊天来表达团圆之意。
本来是美好的节日,却被现代科技所代替了,那些自古传下的习俗,也使中秋的团圆思念所变味。古人的“花好月圆人不圆”“花好月圆人团聚”却已在今淡忘,消失。即使现在我们生活在飞速发展的科技社会中,我们也要将中秋那份纯真的思念,盼望所保留。一通电话,一份邮件或者能寄送思念之情,但如果能回到家人身边那这份盼望团聚之情会深切,不要在被电视,电脑等吸引,陪着家人出去走走,赏赏月,那这份团聚不更是真切。
即使我们与古人有多么的不同,但那份盼望团聚,思念远方亲人的那份感情也不能改变。苏轼曾有诗云“相逢不用忙归去,明日黄花蝶也愁”还当留心品味。幸福和美满,是一种真实的体验,只有自己知道,并不是做给别人看或是敷衍。这正是古人对离别相思的独特体验神韵悠远,意味深长,与今人迥然不同。今夜曾经照远古,缘何愁月独凄凉?我们应该记住古古那海阔天空而神游万里,怀中揽月而独得真味的真实情感。
颂端午
高三10班殷祺蕊
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,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.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,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,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,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.
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,迷信禁忌有关;神话传奇为节目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;还有宗教对节目的冲击与影响;一些历史任务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,所有这些,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,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.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,一到过节,举国同庆,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,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。
这里所介绍的只是汉族人民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,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,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,众多的民族节日,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。
阴历五月初五日为“端午节”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“端午”本名“端五”,端是初的意思。“五”与“午”互为谐音而通用。是我国一个古老节日。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,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,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,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,于是自投汨罗江以殉国。此后,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尸体,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,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,炸糕的来源。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。
端午也称端午,端阳。我的一个朋友,正好在端午节出生,她便名为端阳。此外,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,如:午日节,重五节,五月节,浴兰节,女儿节,天中节,地腊,诗人节,龙日等等。虽然名称不同,但总体上说,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。
在民族文化领域,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,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.
时至今日,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.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,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.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,这里仅介绍一下四种:
据《史记》“屈原贾生列传”记载,屈原,是春秋时期,楚怀王的大臣.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馋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,湘流域.他在流放中,写下了忧国忧民的《离骚》,《天问》,《九歌》等不朽诗篇,独具风貌,影响深远(因而,端午节也称诗人节).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.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再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泊罗江深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乐章.
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泊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再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,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,扑通”的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回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近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粽子。
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;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又传说源于纪念伍子蛋,纪念孝女曹娥或源于古月民族图腾祭等不同说法。
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,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,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:
龙舟,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,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。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。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,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.竞渡之习,盛行于吴,越,楚.
其实,“龙舟竞渡”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.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的独木舟,做竞渡游戏,以娱乐与乐人,是祭仪半宗教性、半娱乐性的节目。
后来,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,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。
端午节吃粽子,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。粽子,又名“角黍”、“简粽”。其又来已久,花样繁多。
一直到今天,每年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其花样品种更为繁多。从馅料看,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;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火腿、蛋黄等多种馅料,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。
端午一到,我随父母到奶奶家包粽子,包的开心吃的香甜,可谓是其乐融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