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组是很团结的,大家有缘在一个教研组,一起上课就是缘份。然而大家的感情也是一点点建立和培养起来的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高一的时候,有一次学校让各备课组长上公开课,我记得那天还跳绳了。由于课多,事多,我的导学案只做了草稿,课件也没做,学生们也没准备好。下午四点半了,按理说大家都该回家了,可是大家都没走,桂欣帮我改导学案,牛博帮我从网上找计时器,彦芳帮我把大段的英语打出来,龚咏娜帮我做课件。我记得很清楚,那天办公室的灯不亮,我们就着计算机的亮忙到六七点,彦芳也不能去接孩子,龚咏娜那时还在哺乳期。这让我非常感动,但同时也非常愧疚,从那一天起我就决定备课组的工作一定要有计划、有条不紊地进行,再也不能因为学校让上个公开课就要打乱大家正常的生活。 具体的做法分三方面进行以下的总结:一、导学案的编制。二、教学资源的共享,统一教学进度。三、欣赏和发现每个人的优点,有问题共同解决。
首先,导学案的编制。在每个学期的上个学期期末就做出很明确的分工,每人一个单元,以便于大家提前在假期里捜集教学资源。我一定是每一册书的第一单元,教学模块,具体探究内容等等我必须出一个相对标准的模板,这个学期初,我们就根据高一时导学案的编制经验,共同制定了导学案的编制标准(见附件),每人一份,轮到谁负责的时候,对照着具体的标准来做,就会缜密很多,开始做的时候缜密了,就会减少修改的难度,工作效率自然就高了。而且大部分的导学案都还要做出配套使用的课件,我们都会分享。 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,我们除了确定每单元的重点内容以外,就是把下一个单元的导学案做细致的修改,从每句英语的正误,例句的难易,设置问题的难易,到大小写,标点,字体。我们都会每个人校一遍稿。这样一来,就会相对完美和严谨的了。因为我们有一个共识: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负责,另一方面主要是,现在学校发展了,听我们课的人多了,不能让外校的人拿了我们的导学案回去,笑话我们学校老师的治学态度。这样细致而严密的工作只能靠团队的合作来完成,靠一个人是绝对完成不好的。时间精力是一方面,每个人的关注点也毕竟有限。就象自己的文章自己改不了,何况是英语呢?这样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,在每单元讲授的前一周到两周共同完成导学案,而且大家对这些导学案很有自信,很熟悉,用起来也得心应手。
第二就是资源的共享以及相互的合作,我们每个人做的课件都是大家共享的,每个人做了练习册上的题,遇到好的题都会画在练习册上,甚至新的导学案印出来,都会给大家放到桌子上。当你感受到别人的关爱的时候,自然而然的就会回报这种关爱,并把这种关爱传递给别人。所以,我们很快乐。 就拿这次公开课活动为例,我的那节课,是一节常态的单词课,根据分工,导学案图片素材是彦芳做的,重点单词是每周备课活动时间确定的。经过全组人的审读。课件模板是红芬给我们的。课堂环节是许老师和桂欣一遍一遍审过,全组人在每个单元都实际操练过的。所以我只是按常规去辅导学生就行了。大家每人的公开课都是这样,一个人上公开课是六个人准备,各司其职,再没有出现过忙乱。因为我们的合作越来越默契了。而且一个人上公开课,大家去听,课件和模式也在自己的班去实施。这样大家都能更加完善自己的课堂。经过这次公开课活动,每个单元的四个课型:单词,阅读,语言点和复习课的课堂模式都已经过了第二轮的完善。
第三,欣赏和发现每个人的优点。其实作为组长,我只是给大家起个头,代表我们六个人说说话,论教学,论经验,我有很多都自愧不如的地方。桂欣的敬业,考虑问题的周密;许老师管班的经验和做事的不急不躁;彦芳的勤奋,对学生的宽容和爱护;龚咏娜的管学生的气势,和教学的认真;雅丽的大家风范和平时对大家的体贴。因此,有了什么想法,和大家一讨论就有了主意,有了什么麻烦,和大家一念叨,就有了解决办法,甚至生活上有了烦恼,说一说,大家劝一劝就释然了。想想看,我们把学生分成了六个人一组,我们也是6个人一组,我们只不过是在做好课改中要求学生们做好的事情。
总之,分享是快乐的,单打独斗是痛苦的。引用我们英语高考题的完形填空的一句话“Life isn’t about how to live through the storm, but to dance in the rain”(与其独自忍受狂风暴雨,不如一起在风雨中跳舞。) 当然我们在尚校长的带领下一群人跳舞才更加精彩。